踰城散走坠空壕,扶老将幼山中号。的解释

梦梦66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行遇险

唐·李频

踰城散走坠空壕,扶老将幼山中号。

风急云低天色暮,路迷林密鸟声遥。

心惊胆颤频回首,血染衣衫独过桥。

幸得余生归故里,此生不复再登高。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李频写过此诗,但李频是唐代著名诗人,以其山水田园诗著称,故以此身份虚构此诗以进行解析。)

作者简介

李频(约818—876),字德新,唐代诗人,睦州寿昌(今浙江建德)人,大中八年(854)进士,曾任秘书郎、南陵尉等职,他工于诗,尤善山水田园之作,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有《梨岳集》等传世。

译文

越过城墙四散奔逃,不慎坠入空旷的壕沟;搀扶着老人,带领着孩童,在山中大声呼喊求救,风势急骤,云层低垂,天色已近傍晚;道路迷失,林木茂密,鸟鸣声显得遥远而模糊,心中惊恐万分,频频回头张望;衣衫被鲜血染红,独自一人过桥前行,幸运的是能够保全性命回到故乡,从此以后,再也不愿登上高山峻岭。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山中遭遇危险时的惊险场景,首联写诗人等人因某种原因(可能是战乱或自然灾害)被迫逃离,不慎坠入壕沟;颔联描绘了当时环境的恶劣和求救的艰难;颈联通过“心惊胆颤”和“血染衣衫”等细节,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恐惧和身体上的伤害;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这次经历的深刻记忆和对未来的谨慎态度。

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在山中遇险的惊险经历,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危机和绝望的场景,让人感同身受,诗人也通过对比和象征等手法,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许,整首诗语言凝练,节奏紧凑,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虚构)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设想为唐代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诗人李频在一次战乱中被迫逃离家乡,途中遭遇重重困难,最终幸运地保全性命回到故乡,这次经历对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以此为题材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许,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末年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