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高籴米奴未回,坐知薄饭未容索。的意思及出处

生辉76个月前

诗词原文

野田黄鹤楼

唐·韦庄

日高籴米奴未回,坐知薄饭未容索。

空携樽酒对斜晖,心事悠悠谁为说。

数亩荒园杨柳青,细风斜日半凋零。

田中黍稷今何有,樽里蒹葭晚更清。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庄(约836年-约910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他生活在晚唐至五代十国这一动荡时期,作品多反映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韦庄的诗风清新自然,词则婉约动人,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太阳已经高升,买米的仆人还未归来,我深知家中薄饭尚且难以筹措,我独自带着酒壶面对夕阳余晖,心中万千思绪却无人可以诉说,园中的几亩荒地,杨柳青青,但在微风和斜阳下,却显得半凋零,田里的庄稼如今还剩多少呢?酒樽里的蒹葭(此处可能借指酒中杂质或象征清贫)在傍晚时分更显清澈。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韦庄在战乱时期的生活困境和内心的孤独,首句“日高籴米奴未回”直接点出生活艰辛,买米的仆人未归,暗示家中粮食短缺,次句“坐知薄饭未容索”进一步说明生活的拮据,连简单的饭菜都难以准备,接下来的两句“空携樽酒对斜晖,心事悠悠谁为说”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虽有酒却无人共饮,心事重重却无处诉说,后两句通过描绘园中的荒凉景象,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凄凉和生活的艰难。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韦庄在战乱时期的艰难生活和内心的孤独,通过“日高籴米奴未回”和“坐知薄饭未容索”两句,诗人巧妙地刻画了生活的艰辛和无奈,而“空携樽酒对斜晖,心事悠悠谁为说”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渴望倾诉的心情,后两句的景物描写,既是对现实生活的写照,也是对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使得整首诗在情感上更加深沉和动人。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晚唐至五代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的时代,韦庄作为一位生活在这样背景下的诗人,他的作品中往往充满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这首诗正是他在战乱时期生活困境和内心孤独的真实写照,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韦庄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和人民的苦难生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