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到三桥泛舟去,掩关不复畏重城。的释义

梦梦76个月前

诗词原文

三桥泛舟

明 · 文徵明

晚到三桥泛舟去,掩关不复畏重城。

轻风落日谁相送,月满潮平好放舟。

作者简介

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为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鉴藏家,文徵明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四绝”,其与沈周共创“吴派”,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在文学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译文

傍晚时分我抵达三桥,决定泛舟而去,关闭屋门不再畏惧那重重城墙内的纷扰,轻柔的风和落日的余晖伴随着我,是谁在默默相送呢?当月亮升起,潮水平静之时,正是放舟畅游的好时机。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傍晚时分在三桥附近选择泛舟出游的情景,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尘世纷扰的超脱态度。“掩关不复畏重城”一句,透露出诗人对世俗事务的厌倦,希望通过泛舟来寻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晚景图,前两句“晚到三桥泛舟去,掩关不复畏重城”直接点明了时间和地点,同时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纷扰的厌倦和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后两句“轻风落日谁相送,月满潮平好放舟”则进一步渲染了泛舟时的美好氛围,轻风、落日、满月、平潮,构成了一幅和谐而宁静的画面,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既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又体现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文徵明晚年时期,当时他或许已经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和世俗的纷扰,渴望回归自然,寻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三桥作为苏州的一处风景名胜,成为了诗人寄托情感、抒发情怀的理想之地,在傍晚时分,诗人选择泛舟出游,通过欣赏自然美景来排解内心的苦闷和压抑,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