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行春野眼增明,渐减春衣体倍轻。的解释

春秋66个月前

诗词原文

南园十三首·其十二

唐·李贺

乍行春野眼增明,渐减春衣体倍轻。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作者简介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他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译文

漫步在春天的田野上,眼前一片光明,逐渐减去厚重的春衣,身体也感到格外轻盈,然而燕子却迟迟没有归来,春天的气息似乎也因此而推迟,烟雨笼罩着水边的平地,杏花在这寒冷的天气里显得更加清冷。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春天漫步田野时的所见所感,首句“乍行春野眼增明”写出了春天田野的明亮景色,使诗人的眼睛为之一亮;次句“渐减春衣体倍轻”则通过减去春衣的动作,表达了春天到来后身体的轻松愉悦,后两句则转而描写春天的迟来和寒冷,燕子未归、烟雨蒙蒙、杏花带寒,构成了一幅略带忧郁的春日图景。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和诗人的感受,前两句通过明亮的田野和轻盈的身体,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后两句则通过燕子未归、烟雨杏花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迟来的惋惜和略带忧郁的情感,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既有对春天的赞美,也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创作背景

李贺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一生著有诗歌233首,其中传世作品包括:《高轩过》、《梦天》、《雁门太守行》、《致酒行》、《李凭筷引》、《秦王饮酒》、《野歌》、《马诗二十三首》、《感讽五首》、《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老夫采玉歌》、《苦昼短》、《仁和里杂叙皇甫湿》、《天上谣》、《杨生青花紫石砚歌》、《秋来》、《苏小小墓》、《南园十三首》、《浩歌》、《罗浮山人与葛篇》等,这首诗《南园十三首·其十二》是李贺在南园居住时所作的一组诗之一,通过描绘南园的景色和诗人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