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隆中吟
唐·胡曾
隆中高卧人千载,易水悲歌泪数行。
汉室江山如旧日,卧龙名号永流芳。
作者简介
胡曾(约839—?),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潭州湘潭(今属湖南)人,咸通中,举进士不第,曾任汉南节度使从事,后为路岩、高骈诸人幕僚,胡曾以关心民瘼、针砭时弊的诗篇著称于世。《全唐诗》共录其诗一卷。
译文
在隆中(今湖北襄阳西)高卧的诸葛亮已流传千古,易水边悲壮的歌声让人泪流满面,汉朝的江山依旧如同往日那般稳固,而卧龙(诸葛亮的别称)的名号将永远流传于世,为人们所敬仰。
释义
首句“隆中高卧人千载”指的是诸葛亮在隆中隐居,后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辅佐蜀汉的事迹,流传千古,次句“易水悲歌泪数行”则可能借用了荆轲刺秦王前在易水边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典故,以悲壮之情映衬诸葛亮的忠诚与智慧,后两句则直接赞美了诸葛亮对汉朝江山的贡献及其名号的永垂不朽。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及其历史功绩,首联通过“隆中高卧”与“易水悲歌”两个典故,巧妙地将诸葛亮的智慧与忠诚融为一体,既展现了其超凡脱俗的隐士形象,又突出了其为国捐躯的悲壮情怀,颔联则直接点明了诸葛亮对汉朝江山的贡献,以及其在历史上的不朽地位,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既是对诸葛亮的赞美,也是对忠诚与智慧的颂扬。
创作背景
胡曾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诗人可能借诸葛亮的事迹来抒发自己对忠诚与智慧的向往,以及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通过赞美诸葛亮,胡曾表达了对那些能够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的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向往,胡曾作为一位关心民瘼、针砭时弊的诗人,其作品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批判精神,这首诗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