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包含关键词“英雄自古埋秋草,世上儿童共笑狂”的诗句,实际上出自清代诗人袁枚的《杂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杂诗
清 袁枚
英雄自古埋秋草,世上儿童共笑狂。
不向人间争宠辱,一身飘忽似云流。
作者及朝代
作者:袁枚
朝代:清代
作者简介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他是清代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袁枚少负才名,早年科场得意,仕途却并不得志,中年以后,他陆续辞官,定居江宁(今南京),筑园林于小仓山随园,吟咏其中,世称随园先生,他倡导“性灵说”,主张诗文创作抒发真情,个性鲜明,反对摹拟和伪饰,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嘉三大家”,又与赵翼、张问陶并称“性灵派三大家”,为清代诗坛代表人物之一。
译文
自古以来英雄豪杰常常被埋没在荒草之中,世上的孩童们却常常嘲笑那些有远大抱负的人为狂妄,他们(英雄)不向人间争宠夺利,一生如同流云般飘忽不定,自由自在。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上英雄人物命运的感慨,以及对世俗眼光的不屑,英雄往往因为不被理解或时运不济而被遗忘,而世俗之人却往往嘲笑那些有远大理想的人,诗人通过对比,赞美了英雄的超脱与自由,表达了自己不慕名利、追求心灵自由的人生态度。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深刻的哲理,表达了诗人对英雄命运的同情和对自由人生的向往,首句“英雄自古埋秋草”以历史为背景,揭示了英雄常被遗忘的残酷现实;次句“世上儿童共笑狂”则以孩童的嘲笑为引子,讽刺了世俗的浅薄与无知,后两句则通过英雄不与人争宠辱、飘忽如云的形象,展现了英雄的超凡脱俗与自由不羁,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既有对历史的沉思,也有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袁枚生活在一个社会变革、思想解放的时代,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但又对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度持批判态度,这首诗可能是他在仕途不顺、对现实不满的情况下创作的,表达了他对英雄命运的同情和对自由人生的追求,通过这首诗,袁枚不仅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也展现了自己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人生态度。
袁枚的《杂诗》以其深刻的哲理、真挚的情感和优美的意境,成为了清代诗歌中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