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村行
宋·邵雍
雨余田野静林间,
稻垄牛行泥活活。
野塘桥坏雨昏昏,
新涨春溪三四痕。
作者及朝代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等,北宋理学家、数学家、诗人,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后迁居河南共城(今河南辉县),邵雍少有志,喜刻苦读书并游历天下,后隐居洛阳,屡授官不赴,与司马光、吕公著等从游甚密,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明万历中,从祀孔庙,称“先儒邵子”,邵雍一生不仕,其学以快乐诗酒为宗,濡养德性为主,主要成就在《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
译文
雨后田野格外寂静无人的树林中,
稻田间水牛悠然地踏着泥泞行走。
野外的池塘边小桥被雨水冲坏,
雨后的春水在溪边留下了三四道痕迹。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雨后乡村的宁静与生机,首句“雨余田野静林间”点明了时间与环境,雨后田野和林间显得格外宁静,次句“稻垄牛行泥活活”通过描绘牛在稻田垄间行走的场景,展现了乡村的田园风光和农事的忙碌,第三句“野塘桥坏雨昏昏”转而写野外的池塘和小桥,因雨水冲刷而损坏,营造出一种荒凉而又略带忧郁的氛围,末句“新涨春溪三四痕”则以春水在溪边留下的痕迹,暗示着春天的到来和自然的生机。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雨后乡村的宁静与生机,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乡村生活的热爱,诗中通过“雨余”、“稻垄”、“野塘”、“春溪”等意象,构建了一个清新、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乡村画面,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静”、“活活”、“昏昏”、“痕”等形容词和动词,使画面更加生动、形象,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宁静。
创作背景
邵雍一生不仕,以讲学、著书为业,他热爱自然和乡村生活,经常游历于山水之间,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一次雨后漫步乡村时,被眼前的景象所触动而创作的,诗人通过描绘雨后乡村的宁静与生机,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和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