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洗兵行
唐·杜甫
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
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
祗残邺城不日得,独任朔方无限功。
京师皆骑汗血马,回纥喂肉葡萄宫。
已喜皇威清海岱,常思仙仗过崆峒。
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
成王功大心转小,郭相谋深古来少。
司徒清鉴悬明镜,尚书气与秋天杳。
二三豪俊为时出,整顿乾坤济时了。
东走无复忆鲈鱼,南飞觉有安巢鸟。
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
鹤驾通宵凤辇备,鸡鸣问寝龙楼晓。
攀龙附凤势莫当,天下尽化为侯王。
汝等岂知蒙帝力,时来不得夸身强。
关中既留萧丞相,幕下复用张子房。
惟有天知太平事,乞倾东海洗胡沙。
当年殄寇馀颛臾,濯足扶桑水未浑。
事定功成身合去,风尘肮脏违君恩。
阊阖晴开昴毕见,玉阶仙仗彩云间。
急须风雨来相唤,洗出苍生耳目宽。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作者简介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等职,杜甫早年曾游历四方,并曾一度在洛阳居住,天宝年间,杜甫赴京应试,但未能及第,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曾一度被困于长安,后投奔唐肃宗,授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杜甫晚年漂泊不定,最终在湖南岳阳的一艘小船上逝世,享年五十九岁,杜甫的诗作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和社会面貌,被誉为“诗史”。
译文
(仅针对“惟有天知太平事,乞倾东海洗胡沙”两句)
只有上天才知道这太平盛世的真相,我祈求倾尽东海之水来洗净胡人的沙尘。
释义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杜甫对于国家太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厌恶,他认为只有上天才能完全了解这太平盛世的真相,而他自己则希望倾尽东海之水来洗净战争的痕迹,象征着他对和平的深切向往和对战争的彻底否定。
赏析
“惟有天知太平事,乞倾东海洗胡沙”这两句诗,情感深沉,意境深远,诗人以“天知”来强调太平盛世的难得与珍贵,同时也暗示了人间对于太平的渴望与追求,而“乞倾东海洗胡沙”则以一种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这种情感与追求,在杜甫的诗作中屡见不鲜,体现了他作为一位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的深刻洞察力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面对国家动荡、民生凋敝的现实,所创作的一首反映时局、抒发感慨的诗篇,诗中既表达了对国家中兴的喜悦和期待,也流露出对战争带来的破坏和痛苦的深深忧虑,特别是“惟有天知太平事,乞倾东海洗胡沙”这两句诗,更是凝聚了诗人对和平的深切向往和对战争的彻底否定,在安史之乱后,杜甫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破坏,因此他更加珍视和平,更加渴望国家能够恢复往日的繁荣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