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夜月升
唐·刘禹锡
浮云尽敛出青嶂,孤月徐升行碧天。
林树深藏啼鸟细,溪流暗咽诉婵娟。
作者及朝代
刘禹锡,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生于公元772年,卒于公元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意味,对后世影响深远。
作者简介
刘禹锡一生仕途坎坷,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屡遭贬谪,但他性格刚毅,不屈不挠,在贬谪期间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文,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个人情感,也蕴含了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
译文
浮云全部散去,露出了青翠的山峦,孤独的月亮缓缓升起,在碧蓝的天空中行走,树林深处隐藏着啼鸣的鸟儿,声音细微而清脆;溪流在夜色中流淌,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对月亮的思念。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夜晚山中月升的景象,通过浮云尽敛、孤月徐升、林鸟啼鸣、溪流暗咽等细节,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意境,浮云散去,象征着世俗烦恼的消散;孤月徐升,则寓意着高洁与宁静,林鸟和溪流的描写,进一步增添了画面的生动与和谐。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清新脱俗的山夜月升图,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巧妙融合,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浮云尽敛与孤月徐升的对比,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变化,也寓意着诗人内心的超脱与宁静,林鸟啼鸣与溪流暗咽的描写,则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和情感色彩,使整首诗更加生动感人。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刘禹锡贬谪期间,在仕途不顺、生活困顿的背景下,诗人通过描绘自然美景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寄托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山夜的静谧与月升的宁静,成为诗人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刘禹锡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