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宋代诗人梅尧臣的《小村》,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小村
宋·梅尧臣
淮阔洲多忽有村,棘篱疏败荻篱新。
春工遇物初不择,亦秀燕麦开芜菁。
云气半开新雨霁,斜阳微度小江滨。
年年送客空摇手,未得还家见故人。
作者简介: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叔父荫,补河南主簿,历知襄城、河南、河阳三县,迁监湖州税,迁太常博士,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梅尧臣去世,年五十九,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时人称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六十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传世。
译文:
淮河宽阔,沙洲众多,在这之中忽然出现了一个小村庄,村庄的篱笆有的破败由棘条编成,有的则是新插的荻草,春天的气息对万物都是公平的,它不会选择对象,就连燕麦和芜菁这样的杂草也开出了花朵,雨过天晴,云气半开,夕阳斜照在村边的小江上,我年年送客,只能空自摇手告别,却还未曾有机会回家见到故乡的亲人。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淮河边上一个小村庄的自然景色和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中通过描绘村庄的篱笆、春天的燕麦和芜菁、雨后的云气和夕阳等景象,展现了小村的宁静与美丽,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年年送客却未能归家的遗憾和思乡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色为线索,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淮河边上一个小村庄的宁静与美丽,诗人以“淮阔洲多忽有村”开篇,既点明了地点,又突出了小村在广阔天地中的独特位置,诗人通过描绘棘篱、荻篱、燕麦、芜菁等自然景物,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春工遇物初不择,亦秀燕麦开芜菁”一句,以拟人化的手法,将春天的气息比作工匠,形象地表达了春天对万物的公平与无私。
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诗人也巧妙地融入了自己的思乡之情,通过“年年送客空摇手,未得还家见故人”一句,诗人表达了自己年年送客却未能归家的遗憾和思乡之情,这种情感的融入,使得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也充满了浓郁的人文气息。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有关,梅尧臣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长期在外漂泊,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可能更加思念家乡和亲人,从而创作了这首充满思乡之情的诗歌,诗人也可能通过描绘小村的宁静与美丽,来表达自己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