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定军山行
唐·雍陶
定军山前寒食路,至今人祠丞相墓。
松间残露频频滴,花里流莺处处啼。
向晚轻烟起远树,登高病眼厌春畦。
来时衣上征尘杂,尽日栏边整敝衣。
作者简介
雍陶,唐代诗人,字国钧,成都人(今四川成都市),生年不详,卒于大中八年(854),工于词赋,有《唐志集》五卷传世,其中不乏佳作,但传世不多,他的诗风质朴自然,善于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景物的神韵,同时也不乏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译文
在定军山前的寒食节路上,至今人们还在祭祀丞相的坟墓,松树间残露频频滴落,花丛里流莺处处啼鸣,傍晚时分,远处的树木升起轻烟,我因病登高望远,对眼前的春田感到厌倦,来时衣服上沾满了征尘,整天在栏杆边整理着破旧的衣服。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寒食节期间前往定军山祭拜丞相墓的场景,诗中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如松间的残露、花里的流莺、远树的轻烟等,营造出一种凄清而宁静的氛围,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因病登高望远时的疲惫与厌倦,以及整理破旧衣服的细节,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
赏析
这首诗以定军山前的丞相墓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缅怀和对现实的感慨,诗中“定军山前寒食路,至今人祠丞相墓”两句,既点明了地点和时间,又暗示了诗人对丞相的敬仰与怀念,接下来的景物描写,如“松间残露频频滴,花里流莺处处啼”,则进一步渲染了墓地的凄清与宁静,而“向晚轻烟起远树,登高病眼厌春畦”两句,则通过远树的轻烟和病眼的厌倦,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与疲惫,最后两句“来时衣上征尘杂,尽日栏边整敝衣”,则通过整理破旧衣服的细节,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对历史的缅怀和对现实的感慨有关,定军山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的重要战场之一,而诸葛亮也是雍陶所敬仰的历史人物,在寒食节这个特殊的节日里,诗人前往定军山祭拜丞相墓,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抒发,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缅怀和对现实的感慨,诗人也可能在诗中寄托了自己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未来的迷茫。
雍陶的《定军山行》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现实感的佳作,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缅怀和对现实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