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龄
胡烽不断接西山,
王师未得收燕关。
海畔风吹冻泥裂,
枯桐叶落杵声干。
横笛闻声不见人,
红旗直上天山雪。
前门拒虎后门进狼,
坐令此地没胡虏,
两京宫阙悲荆榛。
(注:“坐令此地没胡虏,两京宫阙悲荆榛”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王昌龄原版的《从军行七首》中的任何一首,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进行了创意性的整合与构建,以展现这两句诗可能融入的情境与意境,在正式文学研究中,应尊重原作的完整性。)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他的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的诗作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尤其是将七绝推向高峰,故人称“七绝圣手”。
译文
(基于构建的情境)
边疆的烽火连绵不断,连接着遥远的西山,
大唐的军队尚未收复燕门关。
海边寒风吹得冻泥开裂,
枯桐树的叶子落下,杵米的声音显得格外干涩。
横笛的声音在风中飘荡,却看不见吹笛的人,
红色的旗帜高高飘扬,直插天山之巅的白雪之中。
前门刚挡住猛虎,后门又进来恶狼,
致使这片土地被胡虏侵占,
长安和洛阳的宫殿如今只剩下荆棘丛生,令人悲叹。
释义
此诗通过描绘边疆战争的艰苦与残酷,以及大唐军队面对外敌入侵时的艰难处境,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诗中“坐令此地没胡虏,两京宫阙悲荆榛”两句,更是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国土沦丧、宫阙荒芜的痛心疾首。
赏析
这两句诗以其深沉的历史感和强烈的情感冲击力,成为了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通过对比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荒凉,展现了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在表现手法上,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使得全诗充满了浓郁的边塞风情和深沉的历史底蕴。
创作背景
虽然“坐令此地没胡虏,两京宫阙悲荆榛”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王昌龄的原作,但我们可以将其置于唐代边塞诗的大背景下进行解读,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朝代,但同时也是一个战争频发的时代,王昌龄作为一位边塞诗人,他的诗作多反映了他对边疆战争的深刻体验和思考,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对于边疆战争和民族关系的复杂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