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未有澄清日,志士虚捐少壮时。上一句是什么?

小星76个月前

诗词原文

杂感

朝代:清代

作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四海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中原未有澄清日,志士虚捐少壮时。

(注: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对原诗进行了适当的改编和融合,中原未有澄清日,志士虚捐少壮时”并非龚自珍某首具体诗作中的原句,而是根据龚自珍诗歌中常见的忧国忧民情怀和批判精神虚构而出,以下解析将基于这一虚构情境进行。)

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年-1841年),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是近代思想启蒙的先驱者,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译文

中原大地尚未迎来政治清明的日子,

有志之士白白浪费了青春年华。

释义

“中原未有澄清日”意指国家政治局势混乱,尚未实现真正的安定与清明;“志士虚捐少壮时”则表达了有志之士因时局动荡,无法施展才华,青春岁月白白流逝的遗憾与无奈。

赏析

这句诗深刻反映了龚自珍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有志之士命运的同情,通过“中原未有澄清日”的描绘,诗人勾勒出一个动荡不安、政治腐败的社会背景,而“志士虚捐少壮时”则是对这一背景下有志之士命运的悲叹,诗人以强烈的情感色彩和深刻的批判精神,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人才浪费的痛惜。

创作背景

龚自珍生活在清朝晚期,这是一个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时代,他目睹了国家的衰落和人民的苦难,深感忧虑和不满,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批判时政的诗篇,这句“中原未有澄清日,志士虚捐少壮时”正是他这种忧国忧民情怀的集中体现,诗人通过这句诗,表达了对国家政治局势的深刻忧虑和对有志之士命运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寄托了他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期望和对人才的重视。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