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曾缀紫宸班,晚落危途九折艰。的释义

生辉106个月前

诗词原文

贬官秦州出城作

唐·韦应物

宦情羁思共凄凄,

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

榕叶满庭莺乱啼。

其二

少年曾缀紫宸班,

晚落危途九折艰。

不学东山卧松桂,

岂知人世有尘寰。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太子侍读、洛阳丞等职,后因仕途不顺,多次遭贬,他的诗作以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见长,风格清新淡雅,情感深沉含蓄。

作者简介

韦应物是唐代中期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深受陶渊明、谢灵运等人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诗作多描写山水田园,抒发个人情感,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沉,韦应物在仕途上的坎坷经历也深刻影响了他的创作,使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

译文

其二

少年时期我曾有幸在皇帝的身边任职(紫宸班指皇帝身边的高级官员),

晚年却遭遇了仕途的艰险,如同行走在曲折的九折路上。

我不再学习东晋谢安那样隐居山林、卧于松桂之间,

又怎能知道人世间还有这尘世凡间的纷扰与艰辛呢?

释义

这首诗是韦应物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深刻反思,首句“少年曾缀紫宸班”回忆了自己年轻时的辉煌岁月,曾身居高位,接近权力中心,而“晚落危途九折艰”则描绘了晚年仕途的坎坷与艰辛,如同行走在曲折的九折路上,充满了危险与困难,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对尘世凡间的无奈感慨,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无奈。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刻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经历的感慨与思考,前两句通过对比少年与晚年的不同境遇,展现了诗人仕途的起伏与人生的沧桑,后两句则通过对比隐居生活与尘世凡间的不同,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无奈,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语言清新自然,展现了韦应物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韦应物在被贬官秦州期间所作,韦应物在仕途上多次遭贬,晚年更是遭遇了严重的政治打击,在被贬秦州期间,他深感人生无常、仕途艰险,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慨与思考,这首诗不仅反映了韦应物个人的遭遇与情感,也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公。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