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归园田居·其六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
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忘。
栗里收身贫亦乐,平陵埋骨死无忧。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注:“栗里收身贫亦乐,平陵埋骨死无忧”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陶渊明现存的《归园田居》五首中的任何一首,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其融入此诗作为第六首的虚构创作,以展现陶渊明归隐田园、淡泊名利的思想境界。)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表现出对自然及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译文
仲夏之夜苦于白昼短暂,我打开窗户迎接一丝微凉,月光清澈明亮,连细微的毫毛都能看见,连飞翔的羽虫也清晰可见,万物之情无论大小,顺应自然、自得其乐才是它们的常态,想到这些,我内心感到悲伤凄凉,整夜都不能忘怀,在栗里(陶渊明的故乡附近地名)安身立命,即使贫穷也感到快乐;将来在平陵(泛指墓地)埋葬尸骨,死后也无所忧虑,人生如同幻化一般,最终都将归于空无。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仲夏夜晚的清凉与万物自得其乐的状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谐之美的向往和对人生无常的深刻认识,特别是“栗里收身贫亦乐,平陵埋骨死无忧”两句,展现了诗人超脱物质、淡泊名利的豁达心态,以及对生死问题的超然态度。
赏析
这两句诗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它们不仅体现了陶渊明归隐田园、安贫乐道的生活哲学,也反映了他对生死问题的深刻洞察,在栗里安身立命,即使生活贫困,也能从中找到乐趣,这是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而“平陵埋骨死无忧”则表达了对死亡的坦然接受,认为死后归于自然,无需忧虑,这种生死观体现了陶渊明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对宇宙自然的敬畏之心。
创作背景
虽然这两句诗是虚构的,但我们可以结合陶渊明的生平背景来理解其创作意图,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到刘宋初年,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他一生仕途不顺,多次辞官归隐,最终选择回归田园,过上了自给自足、与世无争的生活,这种生活经历使他深刻体会到人生的无常和自然的伟大,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死观和人生观,这两句诗正是他这种思想境界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