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夜渡浦口
唐·韦庄
茫茫浦口烟帆远,坎坎城头漏鼓残。
好是日暮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韦庄出身京兆韦氏东眷逍遥公房,早年屡试不第,后因黄巢起义作《秦妇吟》而名声大振,乾宁元年(894年),韦庄入蜀为王建掌书记,自此终身仕蜀,官至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其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有《浣花集》十卷,后人又辑其词作为《浣花词》。《全唐诗》录其诗三百一十六首。
译文
茫茫的浦口,烟雾笼罩着远去的帆船;城头上,漏鼓声声,已是夜深将尽,最好是在日暮风平浪静之后,那半江红树旁,有人售卖着鲜美的鲈鱼。
释义
首句“茫茫浦口烟帆远”描绘了浦口江面烟波浩渺,帆船远去的景象,营造出一种空旷而深远的意境,次句“坎坎城头漏鼓残”则转而写到城头,漏鼓声声,暗示时间已晚,夜晚的寂静与城头的单调鼓声相映成趣,后两句则通过“日暮风定后”的宁静景象,以及“半江红树卖鲈鱼”的生活场景,为全诗增添了一份温馨与闲适。
赏析
这首诗以浦口夜景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水乡的宁静与美好,首联以“茫茫”与“远”字相呼应,展现出江面的广阔与帆船的渺小,形成鲜明的对比,颔联则以“坎坎”形容漏鼓声,既表现了夜晚的寂静,又暗示了时间的流逝,颈联与尾联则通过日暮风平浪静后的宁静景象,以及半江红树旁售卖鲈鱼的生活场景,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与画意的水乡世界,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又有对生活情趣的描绘,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佳作。
创作背景
韦庄一生经历了晚唐的动荡与五代十国的纷争,他的诗歌往往蕴含着对时代变迁的感慨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诗可能作于韦庄入蜀之前或之后,具体创作时间已难以考证,但从诗中描绘的宁静水乡景象来看,很可能是韦庄在经历了一段动荡岁月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赞美,通过这首诗,韦庄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更寄托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