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日炎威岂易摧,火云压屋正崔嵬。的意思及出处

小星66个月前

诗词原文

夏日

唐·韦庄

赫日炎威岂易摧,火云压屋正崔嵬。

蚊雷飒飒吟成阵,鸠妇丁丁雨未来。

海国微凉生白苧,江天浓暑赖苍槐。

只应清夜无炎暑,月满南轩卧竹床。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韦庄出身京兆韦氏东眷逍遥公房,早年屡试不第,后因黄巢之乱避乱江南,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曾任前蜀宰相,谥号“文靖”,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重要词人,并称“温韦”,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有《浣花集》十卷,后人又辑其词作为《浣花词》。《全唐诗》录其诗三百一十六首。

译文

炎炎烈日其威力岂是轻易能被摧毁的,火红的云彩仿佛重重大山般压迫着房屋,蚊子如同雷鸣般嗡嗡作响,聚集成阵,斑鸠的雌鸟在树上丁丁作响,预示着雨却迟迟不来,海边的微风带来一丝凉爽,穿着白苧衣(一种细麻布做的衣服),而江边的天空依然酷暑难耐,幸好有苍槐提供阴凉,只有在清凉的夜晚才没有炎热,那时月光洒满南窗,我躺在竹床上享受着宁静与凉爽。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夏日酷暑难耐的景象,首联“赫日炎威岂易摧,火云压屋正崔嵬”直接点出夏日的炎热,用“赫日”和“火云”来形容太阳的炽热和云彩的红艳,以及它们给人带来的压迫感,接下来的几联通过蚊子的嗡嗡声、斑鸠的鸣叫、海边的微风和江边的浓暑等细节,进一步刻画了夏日的炎热和人们寻求凉爽的种种努力,尾联则表达了作者在夜晚享受到清凉时的惬意心情。

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夏日酷暑的景象,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比喻,将夏日的炎热和人们的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首联的“赫日炎威岂易摧,火云压屋正崔嵬”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夏日的炎热,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接下来的几联则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如蚊子的嗡嗡声、斑鸠的鸣叫等,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尾联则以清凉的夜晚作为对比,突出了作者在炎热夏日中的一丝慰藉,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韦庄生活在晚唐至五代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仍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韦庄的诗歌往往带有一种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对现实的深刻反思,这首《夏日》却以轻松愉快的笔调描绘了夏日的景象,没有直接涉及社会现实和战乱等沉重话题,这可能是因为韦庄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处于一个相对平静和安宁的时刻,或者他希望通过这首诗来暂时忘却现实的烦恼,享受片刻的宁静与清凉,无论如何,这首诗都以其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意境,成为了韦庄诗歌中的佳作之一。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