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疟秋来久未平,草堂遥夜不胜清。上一句是什么?

风云76个月前

诗词原文

病中秋夜

唐·杜甫

病疟秋来久未平,草堂遥夜不胜清。

薄霜不掩孤灯暗,冷月空余四壁明。

愁绝更闻乌夜啼,病深常畏晓钟鸣。

何时得遂归田计,散发扁舟逐水行。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一生坎坷,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译文

秋天的疟疾久久未能痊愈,草堂中的长夜显得格外清冷,薄薄的秋霜未能掩盖孤灯的昏暗,清冷的月光只映照出四壁的空旷,愁苦至极时又听到乌鸦的夜啼,病重之时总是害怕清晨的钟声响起,何时才能实现归隐田园的计划,披散着头发驾着小舟随水漂流。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杜甫在病中度过的一个清冷秋夜,表达了他对病痛的无奈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诗中通过“病疟”、“孤灯”、“冷月”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愁苦和孤独。

赏析

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深沉而细腻,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将诗人的病中愁苦和归隐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首联直接点明病疟未愈和秋夜的清冷,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颔联通过“孤灯”和“冷月”的对比,进一步渲染了草堂中的孤寂氛围,颈联以“愁绝”和“病深”两个词,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极度痛苦和对病痛的恐惧,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希望有一天能够摆脱病痛和世俗的束缚,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流落四川成都草堂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处乱世,生活困顿,疾病缠身,内心充满了愁苦和无奈,这首诗正是他在病中度过的一个清冷秋夜的真实写照,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深刻体验和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杜甫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