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盆池
宋·杨万里
瓦沼盆池碧近天,
檐前一滴入池圆。
盆桧雨余抽嫩绿,
研池风过起微澜。
鱼为频投饵自聚,
鸟因将子数频喧。
莫言盆池作池小,
卷土移山得似无。
作者及朝代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他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余首,被誉为一代诗宗,其诗作语言通俗自然,风格清新活泼,善于捕捉并表现自然景物的细微变化,富有生活气息。
作者简介
杨万里早年多次拜他人为师,学习作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他主张抗金,性格耿直,敢于直言进谏,因此多次被贬官,晚年辞官回乡,闲居吉水十五年,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反映农村生活的诗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译文
盆中的小池碧绿如天,屋檐前的一滴水落入池中形成圆晕,雨后盆中的桧树抽出嫩绿的枝条,风吹过砚池水面泛起微微的波澜,鱼儿因为频繁投饵而聚集在一起,鸟儿因为将要哺育幼子而频繁鸣叫,不要说盆池太小不能算作真正的池塘,要想用土堆成山移到盆里来又怎么可能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盆中池水的景象,展现了自然与生活的和谐之美,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雨后盆中的桧树抽出嫩绿新枝、风吹过砚池水面泛起波澜等细节,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富有生机的氛围,诗人也通过鱼儿聚食、鸟儿育雏等场景,展现了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和谐。
赏析
这首诗以盆池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自然与生活的和谐之美,诗人善于捕捉并表现自然景物的细微变化,如雨后桧树的嫩绿、风吹过砚池的微澜等,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生机活力,诗人也通过鱼儿聚食、鸟儿育雏等场景,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有趣,诗人还通过对比盆池与真正池塘的差异,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杨万里晚年闲居吉水期间,在闲居的日子里,诗人得以有更多的时间观察和描绘自然景物,从而创作出大量反映农村生活的诗作,这首《盆池》便是其中之一,诗人通过描绘盆中池水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创作这首诗时,诗人可能正置身于一个宁静的庭院中,观察着盆中的池水和周围的景物,心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