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经鲁祭孔子而叹之
唐·唐玄宗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叹凤嗟身否,伤麟泣道穷。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孔林乔木荒,碑碣寝成尘。
周室文章在,秦人燎火焚。
六籍唯残圣道醇,中更秦火不成尘。
汉室尊儒术,王官学日新。
几枝坟上柏,犹识大夫身。
作者及朝代
作者: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712年-756年在位)。
朝代:唐朝
作者简介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但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
译文
(后四句译文)
周朝的典籍虽然历经战火,但孔子的圣道依然醇厚流传,中间虽然经历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但六经并未完全化为尘埃,汉朝建立后,重新尊崇儒术,官方的学问日益更新,孔林中的几枝古柏,似乎还认识着这位伟大的夫子。
释义
- “六籍唯残圣道醇”:六籍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这里代指儒家经典,圣道醇,指孔子的学说纯正深厚。
- “中更秦火不成尘”:中更,指中间经历了;秦火,指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件,这句意思是,尽管经历了秦朝的焚书事件,但儒家的经典并未完全毁灭。
赏析
这首诗是唐玄宗经过鲁国祭祀孔子时所作,表达了对孔子的敬仰和对儒家学说的尊崇,诗中通过描述孔子的生平事迹和孔林的现状,以及儒家经典在历史上的遭遇,展现了孔子及其学说的不朽,特别是“六籍唯残圣道醇,中更秦火不成尘”两句,既表达了对儒家经典历经劫难而不灭的赞叹,也体现了对孔子圣道的崇敬。
创作背景
唐玄宗在位期间,唐朝达到了鼎盛时期,他深知儒家学说对于维护国家稳定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他亲自前往鲁国祭祀孔子,并写下这首诗来表达对孔子的敬仰和对儒家学说的尊崇,这首诗不仅是对孔子的纪念,也是对儒家学说在唐朝得到尊崇和发扬的见证,通过回顾儒家经典在历史上的遭遇,也表达了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和对历史教训的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