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莫嗟寂寂终吾世,正是他年一段奇”,我推断这首诗出自清代诗人黄景仁的《杂感》,以下是这首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杂感
清 黄景仁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嗟寂寂终吾世,正是他年一段奇。
作者简介
黄景仁(1749年—1783年),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清朝诗人,黄景仁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集》、《西蠡印稿》。
译文
想要成仙成佛的道路渺茫,都没有成功,只能在深夜独自作诗,抒发心中的不平,就像风吹走蓬草那样飘泊不定,身世悲惨,又像泥和絮沾在一起,有了污点,无法摆脱薄命之嫌,十个人中有九个人是可以用白眼相向的,最没有用处的就是书生,不要叹息自己一生默默无闻,被埋没而终结一生,这正是以后被人发现为不寻常的一段佳话。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对自我价值的认识,首联写自己成仙成佛无望,只能在夜晚独自抒发不平之气;颔联以风蓬、泥絮为喻,形容自己身世飘零、命运多舛;颈联则直抒胸臆,表达了对世俗的愤慨和对书生无用论的认同;尾联则笔锋一转,以乐观的态度看待自己的遭遇,认为这正是他年被人称奇的一段经历。
赏析
这首诗是黄景仁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诗中通过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的人生境遇和内心世界,诗人以乐观的态度看待自己的遭遇,展现了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尾联“莫嗟寂寂终吾世,正是他年一段奇”更是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自信。
创作背景
黄景仁生活在清朝乾隆年间,这是一个社会相对稳定但文化专制严重的时期,作为一位才华横溢但怀才不遇的诗人,黄景仁在仕途上屡遭挫折,生活困顿不堪,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他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对自我价值的认识,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黄景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