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幽情逸韵
朝代:清代
作者:袁枚
幽事类分皆可谱,高情辞达自成诗。
花间有酒邀明月,竹径无人步晚曦。
山水清音堪入耳,云烟变幻入神思。
此中真意谁能解,独倚阑干自啸痴。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袁枚是清代著名诗人,但此诗并非出自其真实作品集,而是根据题目关键词构思而成。)
作者简介
袁枚(1716年-1798年),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清代诗人、散文家,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性灵派三大家”,其文自成一家,与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及《补遗》,《子不语》、《续子不语》等著作传世。
译文
幽静的事情分类起来都可以写成曲谱,高尚的情感用言辞表达出来就自然成了诗歌,在花丛间摆上美酒邀请明月共饮,竹林中的小径上无人行走,独自在傍晚的阳光下漫步,山水间清脆的声音让人悦耳动听,云烟的变幻莫测引人深思,这里面的真正含义谁能理解呢?我独自倚靠在栏杆上,自嘲自己的痴迷。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幽静生活和高尚情感的赞美,诗人认为,生活中的幽静之事都可以成为创作的素材,而高尚的情感通过言辞表达出来就能形成诗歌,诗中还描绘了诗人在花丛间饮酒赏月、在竹林中漫步晚曦的悠闲生活,以及山水清音、云烟变幻所带来的美好感受,这些真意却难以被他人理解,诗人只能独自倚栏自嘲。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对幽静生活和高尚情感的追求,诗人通过“幽事类分皆可谱,高情辞达自成诗”两句,表达了自己对创作的看法,即生活中的幽静之事和高尚情感都是创作的源泉,接下来的几句,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生活场景和感受,进一步展现了这种追求,整首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由于此诗为虚构创作,以下背景为假设)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袁枚晚年归隐随园之后,在归隐期间,袁枚过上了悠闲自在的生活,他热爱自然,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将其融入自己的诗歌创作中,这首诗正是他这种生活态度和创作理念的体现,通过描绘幽静的生活场景和高尚的情感追求,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这首诗也反映了袁枚作为性灵派诗人的特点,即注重表现个人情感和真实感受,追求自然流畅的语言和意境优美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