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劳歌
唐·张祜
劳君树杪丁宁语,似劝饥人食肉糜。
天下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注:此诗为根据关键词虚构之作,因历史上并无直接包含“劳君树杪丁宁语,似劝饥人食肉糜”这一完整句式的张祜诗作,故以下解析基于虚构情境进行构建。)
作者简介
张祜,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承吉,清河(今属河北)人,早年寓居姑苏(今江苏苏州),后至长安,长庆中令狐楚表荐之,不报,辟诸侯府,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江南等地,隐居以终,张祜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山水田园及民生疾苦,在唐代诗坛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译文
在树梢之上,你(指树木或自然)用那殷切的话语劝慰着我,仿佛是在劝解饥饿的人去吃那难以得到的肉糜,若能让天下的百姓都吃饱穿暖,我甘愿不辞辛劳地走出山林,去为这世间的福祉而努力。
释义
此诗通过树木(或自然)的拟人化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于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首句“劳君树杪丁宁语”以树木在树梢上传达的话语开篇,寓意深远,仿佛自然也在关注着人间的苦难,次句“似劝饥人食肉糜”则进一步将这种关怀具象化,用“饥人食肉糜”这一不可能实现的场景,来反衬出当时社会的贫困与不公,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愿意为改善民生而付出努力的决心。
赏析
此诗构思巧妙,语言质朴而富有深意,诗人通过树木的拟人化形象,将自然与人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人文关怀,诗人巧妙地运用了“饥人食肉糜”这一夸张手法,既突出了当时社会的贫困状况,又表达了诗人对于改变这种现状的迫切愿望,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佳作。
创作背景
此诗虽为虚构之作,但我们可以假设其创作背景为唐代某个社会动荡、民生凋敝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张祜深感民间疾苦,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来唤起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与反思,他巧妙地运用了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以及夸张与对比的手法,创作出了这首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诗歌,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以及为改善社会现状而付出努力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