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注:虽然直接包含“直令桃李能言语,何似多情睡海棠?”这句的诗词在现存文献中并未找到确切出处,但苏轼的《海棠》一诗以“花睡去”的意象描绘了海棠的娇媚,与所给关键词意境相近,故以此为例进行解析。)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最高成就,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书取诸家之长,备精诸体,自成一家,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画擅画墨竹、怪石、枯木等,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与文同并称“湖州竹派”。
译文
春风轻拂着海棠,花光灼灼,小楼之间弥漫着淡淡的香气,朦胧的月色转过回廊,我只怕夜深人静花儿独自睡去,所以特意燃起高高的蜡烛来照亮她的红妆。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写海棠在春风中绽放的美丽景象,以及诗人对海棠的深情厚爱,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热爱,诗中“东风袅袅”描绘了春风的柔和,“香雾空蒙”则写出了海棠花香的浓郁和朦胧之美,“月转廊”则增添了夜晚的静谧和神秘感,而“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则表达了诗人对海棠的深情厚爱,生怕她独自在夜晚睡去,因此特意燃起高烛来照亮她的美丽。
赏析
这首诗以海棠为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海棠花的美丽和诗人的深情,诗中“东风袅袅”和“香雾空蒙”等词语的运用,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而“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则更是将诗人的深情厚爱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情感色彩,这首诗还通过对比和象征等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热爱,以及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北宋时期创作的一首描写海棠花的诗歌,当时苏轼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因为政治上的原因被贬谪到黄州等地,尽管身处逆境,苏轼依然保持着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写海棠花的美丽和深情厚爱,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热爱,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人生和未来的美好期望,这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正是苏轼诗歌的重要特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