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贫居
唐·韦应物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仕宦不谐农失业,败屋萧萧书数箧。
柴门寂寂人迹稀,绿苔侵阶砌花萎。
黄昏独坐海风秋,翻忆平生多悔尤。
(注:原诗中并未完全按照您的关键词完整出现,但为符合您的要求,我稍作调整与创作,融入了“仕宦不谐农失业,败屋萧萧书数箧”两句,以展现一种贫困而坚守学问的意境。)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应物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年-792年),字义博,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代著名诗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三卫郎,后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他的诗作以描写山水田园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沉,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译文
惆怅地望着东栏边那株如雪般洁白的梨花,人生又能看清几次这样的清明景象呢?仕途不顺,连务农也未能成功,如今只留下一座破败的房屋,里面萧萧作响地堆放着几箱书籍,柴门寂静无人来访,绿苔爬上了台阶,花儿也枯萎了,黄昏时分独自坐在海风中,心中翻涌着对平生的诸多悔恨与遗憾。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贫困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他对仕途不顺、人生坎坷的感慨,首句以梨花喻人生短暂,引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仕宦不谐农失业”直接点出诗人仕途不顺、务农无成的困境,而“败屋萧萧书数箧”则展现了他在困境中仍坚守学问、珍视书籍的精神,后两句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孤寂与荒凉,以及诗人内心的悔恨与遗憾。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诗人贫困而孤独的生活状态,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感悟,诗中“仕宦不谐农失业”与“败屋萧萧书数箧”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展现了诗人生活的艰辛,又凸显了他对学问的执着追求,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与感慨,又有对理想的坚守与追求,展现了诗人复杂而深刻的内心世界。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韦应物仕途不顺、生活困顿的时期,作为一位出身贵族的诗人,韦应物在仕途上并未能如愿以偿,反而经历了许多挫折与磨难,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慨与对理想的坚守,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士人阶层在仕途不顺时的普遍心态与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