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附加句,非原诗内容,但符合关键词要求)
从骑三十皆秦人,面青气夺空相顾。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王昌龄,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而立,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后人辑有《王昌龄集》。
译文
(原诗部分)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戍边的客子望着边城,想归家但愁容满面,当此夜深人静之际,高楼上的思妇也在辗转反侧,久久无法入眠,思念着远方的亲人。
(附加句)
跟随的骑兵三十人都是秦地人,他们面色铁青,气势被夺,只能面面相觑。
释义
原诗描绘了边塞将士的英勇与思乡之情,以及战争的残酷与漫长,附加句则通过“从骑三十皆秦人,面青气夺空相顾”这一场景,进一步展现了战争给士兵带来的恐惧与无奈,他们虽然来自秦地,英勇善战,但在战争的残酷面前,也不免心生畏惧,面色铁青,相互顾盼,无言以对。
赏析
王昌龄的边塞诗以其雄浑豪放、深情细腻而著称,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边塞的自然风光、将士的英勇与思乡之情,以及战争的残酷与漫长,展现了边塞生活的真实面貌,附加句则通过士兵们的面色与神态,进一步渲染了战争的恐怖氛围,使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创作背景
王昌龄生活在盛唐时期,这是一个国力强大、边疆稳定的时代,边疆的安宁并不意味着没有战争和牺牲,王昌龄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边疆将士的深切同情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它既是对边疆将士英勇精神的赞美,也是对战争残酷性的揭露和批判。
注意:“从骑三十皆秦人,面青气夺空相顾”并非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中的原句,而是根据题目要求添加的符合意境的虚构内容,在解析时,我们将其与原诗内容相结合,进行了合理的想象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