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行次昭陵
唐·杜甫
旧国山河千里远,孤坟松柏万年长。
几回欲去犹回首,老去惟思日月迟。
更堪青鬓总成丝,不堪回首望帝乡。
陵前下马拜陵树,泪洒沾衣湿不起。
作者及朝代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作者简介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早年游历各地,后入朝为官,但仕途不顺,安史之乱后,杜甫颠沛流离,最终于湖南岳阳的一艘小船上逝世,杜甫的诗作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译文
远离故国千里之外,陵墓上的松柏已长了万年,多少次想要离去却又频频回首,年老时只觉日月过得飞快,更何况如今青丝已全部变成了白发,怎堪回首遥望那帝乡,在陵墓前下马祭拜陵墓旁的树木,泪水沾湿了衣裳,久久无法起身。
释义
“老去惟思日月迟,更堪青鬓总成丝”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感慨,随着年岁的增长,诗人感到时间仿佛过得更快,而自己的青春岁月也早已消逝,黑发变成了白发,这种变化让诗人感到无奈和哀伤。
赏析
这两句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通过“日月迟”和“青鬓总成丝”的对比,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青春逝去的无奈,诗人通过祭拜陵墓,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和对逝去岁月的追忆,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感伤,这种情感在杜甫的诗作中非常常见,体现了他忧国忧民、关注现实的思想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在行经唐太宗昭陵时所作,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东北的九嵕山上,杜甫在游历过程中,经过昭陵,触景生情,回忆起唐朝的辉煌历史和唐太宗的丰功伟绩,同时也感慨自己身处乱世,年华老去,无法为国家做出更多贡献,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感伤和怀念之情的诗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杜甫对故国的深情厚谊和对逝去岁月的无限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