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锋岂必尽狐兔,胸次聊欲平山丘。的解释

梦梦66个月前

诗词原文

观田家收获

唐·韦应物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箭锋岂必尽狐兔,胸次聊欲平山丘。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三卫郎,后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世称“韦苏州”,韦应物的诗作风格淡远清新,多写山水田园,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

作者简介

韦应物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淡泊宁静著称,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表达了对自然和简单生活的热爱,韦应物一生仕途坎坷,但他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田家的人们很少有几天空闲,从此时起又要开始耕种了。

青壮年都在田野里劳作,打谷场和菜园也都得到了整治。

他们回来时天色已晚,在西涧边饮着牛犊的水。

虽然饥饿劳累却不觉得辛苦,因为雨水滋润让他们心生欢喜。

粮仓里没有隔夜的粮食,徭役却还未停止。

我作为不耕田的人感到惭愧,我的俸禄却来自乡间邻里。

箭矢的锋芒未必都要用来射杀狐兔,我心中的志向不过是想要平整那些山丘(比喻消除社会不平,实现心中的理想)。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田家生活的艰辛与勤劳,以及诗人对农民生活的同情和对自己不劳而获的惭愧,最后两句“箭锋岂必尽狐兔,胸次聊欲平山丘”表达了诗人超越个人得失,关注社会、希望消除不平的广阔胸怀。

赏析

韦应物在这首诗中通过对田家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农民的勤劳与艰辛,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农民生活的深切同情,最后两句“箭锋岂必尽狐兔,胸次聊欲平山丘”是全诗的精华所在,诗人以箭锋比喻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但他不满足于仅仅追求个人的名利和成就,而是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去消除社会的不平,实现心中的理想,这种超越个人得失、关注社会的大爱精神,使这首诗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韦应物担任地方官员期间,他深入民间,亲眼目睹了农民的艰辛生活,对农民产生了深厚的同情,韦应物也意识到自己作为官员的责任和使命,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消除社会的不平,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农民生活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平的关切,同时也展现了自己作为官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