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闲居杂兴
唐·白居易
门巷萧条长绿苔,登庸策免多新报。
庭前花树添新子,阶下苔藓长旧痕。
老子痴顽总不知,日高风静掩重门。
世间荣辱何须问,且向樽前听管弦。
(注: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对原诗进行了适当的改编和虚构,因为历史上白居易并未写过完全包含“登庸策免多新报,老子痴顽总不知”这两句的诗,但以下分析将基于这首虚构的诗进行。)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他的诗歌以通俗易懂、贴近民生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白居易一生仕途坎坷,但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个人情感,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译文
门巷里长满了青苔,显得萧条冷清,朝廷中官员的升迁罢免消息不断传来,庭院前的花树上又添了新的果实,台阶下的苔藓也留下了岁月的痕迹,我这个老头子痴呆顽固,对这些世事变迁总是后知后觉,每天等到太阳高升、风平浪静时才关上重重的门扉,世间的荣辱得失又何必去追问呢?不如在酒樽前听听音乐,享受片刻的宁静与欢愉。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闲居时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他对官场沉浮、世事变迁的淡然态度,首联“门巷萧条长绿苔,登庸策免多新报”以门巷的萧条和朝廷中官员任免的频繁对比,暗示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超脱,颔联“庭前花树添新子,阶下苔藓长旧痕”则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更迭,颈联“老子痴顽总不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无知和迟钝,而尾联“世间荣辱何须问,且向樽前听管弦”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荣辱得失的淡泊和对生活的享受。
赏析
这首诗以闲居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诗人以“痴顽”自居,表达了对官场纷争和世事变迁的淡然态度,诗中也透露出一种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对比和象征等手法,将个人的情感与社会的现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以看作是白居易在仕途不顺、心灰意冷之际所写的一首闲居杂兴,在唐代,官场竞争激烈,官员的升迁罢免往往取决于皇帝的喜好和权臣的推荐,白居易虽然才华横溢,但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选择了闲居生活,以诗酒为伴,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心境下所写的一首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