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渔阳太守
唐·张籍
鱼长三尺催脍玉,巨蟹两螫仍斫雪。
应知樵父识蓑衣,见说渔人争舴艋。
青枫江上孤舟客,不听猿啼亦断肠。
作者及朝代
作者:张籍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张籍,字文昌,唐代著名诗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他出身贫寒,早年曾游历四方,后定居于洛阳,张籍的诗歌风格平易近人,语言自然流畅,多写日常生活和民间疾苦,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他的诗作在当时颇受欢迎,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
译文
鱼儿长达三尺,催促着人们将其做成美味的鱼片(如同美玉般珍贵);巨大的螃蟹两只螯钳仍然像砍下的白雪一样洁白无瑕,应该知道那樵夫能识别蓑衣的价值,也听说渔人们争相驾驶着小船(舴艋)出海捕鱼,我这位孤舟上的旅人,即便不听那猿猴的啼叫,心中也已悲痛欲绝。
释义
首联“鱼长三尺催脍玉,巨蟹两螫仍斫雪”描绘了渔获的丰盛和珍贵,用“催脍玉”和“斫雪”来形容鱼肉的鲜美和蟹螯的洁白,颔联“应知樵父识蓑衣,见说渔人争舴艋”则通过樵夫和渔人的活动,进一步渲染了渔阳的富饶和人们的勤劳,颈联和尾联则转而抒发诗人自己的孤独和哀愁,即便身处如此美景之中,也难以排解内心的苦闷。
赏析
这首诗以渔阳为背景,通过描绘渔获的丰盛和人们的勤劳,展现了渔阳的富饶和生机,诗人也巧妙地将自己的孤独和哀愁融入其中,使得整首诗既有生动的画面感,又有深刻的情感内涵,首联的“催脍玉”和“斫雪”两个比喻生动形象,既突出了鱼肉的鲜美和蟹螯的洁白,又增添了诗歌的文采和韵味,颔联则通过樵夫和渔人的活动,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使得渔阳的形象更加立体和饱满,颈联和尾联则转而抒发诗人的个人情感,使得整首诗既有客观的描绘,又有主观的抒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呼应。
创作背景
张籍在唐代中期以诗文著称,他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这首诗可能是他在游历渔阳时所作,通过对渔阳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描绘,展现了当地的富饶和生机,诗人也借景抒情,将自己的孤独和哀愁融入其中,使得整首诗既有生动的画面感,又有深刻的情感内涵,在唐代中期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下,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