蟆颐江上约同行,白鹤峰前辱寄声。的解释

生辉96个月前

诗词原文

次韵孔毅父集古人句见赠五首·其一

宋·苏轼

蟆颐江上约同行,白鹤峰前辱寄声。

即今江表尚恬熙,岂有狂言惊俗听。

(注:此诗为苏轼次韵回应孔平仲(字毅父)所作,原集古人句部分在此仅展示苏轼回应的两句,其余略去以保持重点。)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他的文学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以豪放洒脱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在政治上,他虽多次遭贬谪,但始终心系国家,关心民生。

译文

在蟆颐江畔我们相约一同前行,白鹤峰前你寄来了书信,让我倍感荣幸,如今江南地区依然安宁祥和,我怎会有狂妄之言去惊扰世俗的听闻呢?

释义

蟆颐江上约同行:指苏轼与孔平仲在蟆颐江畔相约一同出游或共事。

白鹤峰前辱寄声:孔平仲在白鹤峰前给苏轼寄来了书信,苏轼用“辱寄声”表示对收到对方书信的尊敬和感激。

即今江表尚恬熙:指当时江南地区(江表)仍然保持着和平安宁的局面。

岂有狂言惊俗听:苏轼自谦地说,自己不会有狂妄的言论去惊扰世俗的听闻,表达了一种谦逊和低调的态度。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次韵回应孔平仲的作品,通过引用和回应古人的诗句,展现了苏轼与孔平仲之间的深厚友谊和文学交流,诗中“蟆颐江上约同行,白鹤峰前辱寄声”两句,不仅描绘了两人相约出游的场景,还表达了苏轼对孔平仲书信的珍视和感激之情,后两句则体现了苏轼对当时社会局势的冷静观察和对自己言行的谨慎态度,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情感真挚动人,展现了苏轼作为文学大家的深厚功底和人格魅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当时苏轼与孔平仲都是文坛上的知名人物,两人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和文学交流,孔平仲曾集古人诗句赠给苏轼,苏轼则次韵回应,创作了这首诗,在创作背景上,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苏轼与孔平仲之间的文学交流情况,还体现了当时社会局势的和平安宁以及苏轼对时局的冷静观察和对自己言行的谨慎态度,这首诗也展现了苏轼作为文学大家的深厚功底和人格魅力,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