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杂诗
唐·白居易
万事何曾有速淹,熊鱕鱼腹自难兼。
穷通不系今昔感,贵贱安知前后嫌。
白首生涯祗自苦,黄花时节又空还。
兵戈不见老莱子,空忆当年彩袖斑。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逝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人民诗人”,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译文
世间万事哪有迅速沉沦的呢?就像熊掌和鱼腹难以兼得一样,人生的穷困与显达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感慨,富贵与贫贱又怎能预知前后的嫌怨呢?白头到老的生活只是自寻苦恼,黄花盛开的季节又白白地过去了,战乱中再也见不到老莱子那样的孝子,只能空自怀念他当年穿着彩衣娱亲的情景。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感慨,首句“万事何曾有速淹”指出世间万物没有迅速沉沦的,暗示人生亦是如此,不会一帆风顺,次句“熊鱕鱼腹自难兼”用熊掌和鱼腹的典故,比喻人生的选择难以两全其美,接下来两句“穷通不系今昔感,贵贱安知前后嫌”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穷通贵贱的豁达态度,认为这些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感慨或预知,最后两句则通过老莱子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对战乱中失去亲情的悲痛和怀念。
赏析
这首诗以平实的语言、深刻的哲理,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感慨,诗人通过对比和典故的运用,巧妙地揭示了人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诗人也表达了对亲情的珍视和对战乱中失去亲人的悲痛,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时期,白居易一生经历了唐代由盛转衰的过程,亲身感受到了战乱和动荡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在晚年时期,他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对人生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感悟,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创作出来的,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感慨和对亲情的珍视,也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批判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