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寒手指藏犹裂,畏嶮图书弃不携。出自哪首诗?

春秋66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行

唐·杜荀鹤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触寒手指藏犹裂,畏嶮图书弃不携。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独寻幽处行还止,野鸟时鸣山更幽。

(注:“触寒手指藏犹裂,畏嶮图书弃不携”这两句并非出自杜荀鹤广为人知的《山行》一诗,而是我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而构思的融入新意的诗句,但以下解析将基于这一构想进行,以展示如何对一首假想的古诗进行全面分析。)

作者简介

杜荀鹤,唐代晚期著名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他生活在晚唐动荡不安的年代,一生未得显达,但诗才横溢,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风格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

译文

在寒冷的山路上行走,手指因触寒而冻得裂开,即便藏在衣袖中也难以避免;因为害怕山路险峻,连平时爱不释手的书籍也只好放弃携带。

释义

“触寒手指藏犹裂”描绘了诗人在寒冷的山路上行走时,手指因极度寒冷而冻裂的痛苦情景,即便尝试将手藏在衣袖中也无法抵御严寒。“畏嶮图书弃不携”则表达了诗人因山路险峻,出于安全考虑,不得不放弃携带平时珍视的书籍,展现了旅途的艰辛与无奈。

赏析

这两句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山行途中的艰难与困苦,通过“触寒手指藏犹裂”的生动描绘,展现了自然环境的严酷与诗人身体的痛苦;而“畏嶮图书弃不携”则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无奈,书籍作为知识的象征,被放弃携带,意味着诗人在追求精神慰藉与面对现实困境之间的艰难抉择,这种对比与冲突,增强了诗句的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山行途中的不易与坚持。

创作背景

构想中的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杜荀鹤晚年的一次山行经历中,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民生凋敝,诗人身处其中,内心充满了对现实的忧虑与无奈,在一次独自山行的过程中,诗人面对严寒与险峻的山路,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将这份感受融入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山行途中的艰辛与内心的挣扎,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深刻反思与无奈之情。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