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辨邪正
朝代:宋代
作者:邵雍
大道既隐微言绝,
仁义不施功利切。
正令举世皆杨墨,
邪正岂复劳商榷。
作者简介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等,北宋哲学家、易学家,邵雍一生不仕,却勤学不辍,著作丰富,其学说以“内圣外王”之道为核心,融合了儒、道、佛三家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创立的“先天学”在宋代易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他也是理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译文
大道隐没之后,精深微妙的言辞便不再流传,
仁义不再施行,功利之心却日益迫切。
即便整个世界都崇尚杨朱与墨子的学说,
那么邪与正的区分,又哪里还需要费力去讨论呢?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邵雍对当时社会道德沦丧、功利至上的批判,以及对大道隐没、微言绝传的哀叹,他通过对比“大道既隐”与“功利切”的现状,揭示了社会风气的败坏,他提到即便举世皆崇尚杨朱(主张贵己重生,轻视仁义道德)与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但轻视礼教)的学说,邪正之分也本应一目了然,无需多言,但现实却是人们已经难以分辨是非,这更加凸显了社会的混乱与道德的沦丧。
赏析
这首诗语言简洁而意蕴深远,通过对比与反问的手法,强烈地表达了邵雍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忧虑与批判,他通过对“大道”与“功利”的对比,揭示了社会道德沦丧的根源;而“正令举世皆杨墨,邪正岂复劳商榷”一句,则更是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对社会道德沦丧到无法分辨邪正的痛心疾首,整首诗情感深沉,思想深刻,体现了邵雍作为理学家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创作背景
邵雍生活在北宋中期,这是一个社会变革剧烈、道德观念混乱的时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功利主义思想逐渐盛行,传统的儒家道德观念受到严重冲击,邵雍作为一位深谙儒家经典的学者,对这种现象深感忧虑,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社会道德沦丧的批判与对大道回归的渴望,同时也体现了他作为理学家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这首诗不仅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更是对儒家道德理想的坚守与呼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