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由挽得银河水,净洗群生忿欲心。上一句是什么?

生辉66个月前

诗词原文

瀑布联句

唐·香严闲禅师 &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穿石绕林无歇处,寒声千万里秋砧。

何由挽得银河水,净洗群生忿欲心。

(注:此诗为香严闲禅师与李忱的联句之作,其中后两句“穿石绕林无歇处,寒声千万里秋砧,何由挽得银河水,净洗群生忿欲心。”为李忱所作,前两句为香严闲禅师所作,但为便于解析,此处将整首诗合并呈现。)

作者及朝代

香严闲禅师:唐代著名禅师,具体生平不详,以禅理深邃著称。

李忱:即唐宣宗,唐朝第十八位皇帝,原名李怡,在位期间励精求治,史称“大中之治”,他同时也是一位颇有文学造诣的帝王。

作者简介

香严闲禅师:作为唐代禅宗高僧,其禅理深邃,对后世禅宗思想有重要影响,虽然具体生平事迹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以看出他对自然、人生的深刻洞察。

李忱:唐宣宗李忱在位期间,政治清明,国家安定,经济繁荣,是唐朝晚期难得的治世,他不仅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还擅长诗文,与文人墨客多有交往,留下了不少佳作。

译文

千岩万壑不辞辛劳地奔流,远远望去才知道它的源头之高。

溪涧怎能留得住它,它终归要流入大海掀起滔天巨浪。

它穿石绕林永不停歇,寒声如秋日里的捣衣声传遍千万里。

怎样才能挽来银河之水,洗净世间众生的愤怒和欲望之心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瀑布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赞美和对人性净化的渴望,瀑布从高山流下,穿越岩石、绕过树林,最终汇入大海,象征着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而“何由挽得银河水,净洗群生忿欲心”则表达了诗人希望用银河之水洗净世间人心的忿怒和欲望,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纯净。

赏析

这首诗以瀑布为题材,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前两句“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以瀑布的源头之高和奔流不息的态势,象征了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后两句“何由挽得银河水,净洗群生忿欲心”则表达了诗人对人性净化的渴望和对社会和谐的向往,整首诗意境深远,寓意丰富,既有对自然的赞美,又有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李忱的治国理念有关,作为一位有作为的帝王,李忱深知人心的复杂和社会的纷扰,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而瀑布的壮丽景象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正好契合了他的治国理念,他借瀑布之景,抒发了自己对人性净化和社会和谐的渴望,与香严闲禅师的联句之作,也体现了李忱对禅宗思想的认同和尊重。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