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春暮登楼
唐·韦庄
城楼画角吹晚晴,梅花堕地草欲生。
曲径穿花寻蛱蝶,虚廊引步逐莺声。
晴丝千尺挽韶光,百舌问花花不语。
日暮归来无一事,半窗月上正分明。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有《浣花集》十卷,后人又辑其词作为《浣花词》。《全唐诗》录其诗三百一十六首。
译文
城楼上的号角在傍晚的晴朗天气中吹响,梅花凋落在地上,草木似乎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准备生长,我沿着曲折的小径穿过花丛,寻找着翩翩起舞的蝴蝶,又在空旷的长廊中漫步,追逐着黄莺的啼鸣,千尺长的蛛丝在晴朗的天空下随风摇曳,仿佛在挽留这美好的春光,各种鸟儿纷纷询问花朵何时开放,但花朵却默默无语,傍晚时分我回到家中,没有什么事情可做,只见半窗明月正皎洁明亮。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春末时节登楼远眺所见之景,以及由此引发的内心感受,首联以“城楼画角”和“梅花堕地”点明时间和季节,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哀愁的氛围,颔联通过“曲径穿花”和“虚廊引步”的描写,展现了诗人漫步于春日花园中的悠闲自得,颈联以“晴丝千尺挽韶光”比喻春光易逝,而“百舌问花花不语”则借鸟儿的询问和花朵的沉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感慨,尾联以“日暮归来无一事,半窗月上正分明”收束全诗,展现了诗人归家后的宁静心境和对月独坐的闲适生活。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末时节的自然景色和诗人的内心感受,诗人通过“画角”、“梅花”、“曲径”、“虚廊”等意象的巧妙运用,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宁静致远的意境,诗人还巧妙地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和意志,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在情感表达上,诗人既表达了对美好春光的留恋和珍惜,又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感慨,展现了诗人复杂而细腻的情感世界。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韦庄晚年时期,当时他或许已经经历了仕途的坎坷和人生的起伏,对世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在春末时节,诗人登上城楼远眺,眼前的景色触发了他的内心情感,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佳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