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镜岂堪看鬓色,小园剩欲觅桃栽。的意思及出处

春秋76个月前

诗词原文

春日感怀

唐·李商隐

清镜岂堪看鬓色,小园剩欲觅桃栽。

春光骀荡人慵困,细雨霏微燕往来。

芳草萋萋迷远道,落花簌簌满苍苔。

年华不为少年留,自笑衰容傍酒杯。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他生活在晚唐国力衰微、朋党斗争激烈的时代,一生郁郁不得志,但其诗文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作往往有较深的象征意义,给人以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联想。

译文

清澈的镜子哪里忍心去看那已经斑白的鬓发,小小的园子里我满心想要寻找桃树来栽种,春光和煦,使人感到慵懒困倦,细雨蒙蒙中燕子往来穿梭,芳草茂盛,遮蔽了远方的道路,落花纷纷扬扬,洒满了青苔,年华不会为少年停留,我自嘲地笑着,衰老的容颜只能依靠酒杯来排遣。

释义

首联“清镜岂堪看鬓色,小园剩欲觅桃栽”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年华老去的无奈与不甘,通过镜子中的鬓色和想要栽种桃树的行为,暗示了对青春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颔联和颈联描绘了春日景象,既有春光的明媚,也有细雨、芳草、落花的哀愁,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尾联则直接抒发了年华不再、容颜衰老的悲哀,以及借酒消愁的无奈。

赏析

这首诗以春日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内心独白,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青春不再的感慨与无奈,诗中“清镜岂堪看鬓色”一句,以镜中鬓色为引子,直接点出了诗人对年华老去的敏感与哀伤;“小园剩欲觅桃栽”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即便是在年华老去之时,也不忘寻找生活的乐趣与希望,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也有对未来的期许,展现了李商隐诗歌的独特魅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商隐晚年时期,当时他仕途不顺,生活困顿,加之年岁渐长,对青春流逝的感慨尤为深刻,春日的美景与内心的哀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时光易逝的深刻感悟,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描绘春日景象,抒发了自己对年华老去的无奈与不甘,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