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书愤五首·其二
宋·陆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祗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固应死抱无穷恨,老病何由更请缨!
作者及朝代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译文
我这白发稀疏、萧索落魄的老人,如今只能悲卧在这荒僻的乡村里,任天地来鉴察我一片孤忠,我被拘禁在北国啃嚼毡毛已有多年,回到南方壮志未酬,却只能空自悲愤,我向往着细雨迷蒙中春草繁茂的上林苑,却只见一片荒芜;我怀念着月光映照着曾住过的洛阳宫殿,然而它早已被敌人烧成一堆废墟,我也该像古人一样,抱定无尽的怨恨而死,只是我年老多病,又怎能像班超、终军那样去为国请缨杀敌呢?
释义
这首诗是陆游晚年闲居山阴时所作,诗中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首联直抒胸臆,说自己虽然年迈力衰,独处荒村,但天地神明可以鉴察我一片孤忠,颔联以苏武和张巡自比,说自己像苏武一样被拘禁多年,却未能像张巡那样死守睢阳,杀身成仁,颈联借景抒情,上句写想象中上林苑的春草繁茂,反衬现实中的荒凉;下句写想象中洛阳宫的夜月,反衬现实中的颓垣断壁,尾联直抒胸臆,说自己本该抱恨而死,但年老多病,已无法像班超、终军那样为国请缨了。
赏析
这首诗在艺术上,具有雄浑豪放的风格,把深沉的悲愤凝铸在精炼的诗句中,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高度统一,陆游的爱国感情是异常深厚的,他的报国理想也是异常坚定的,他得不到朝廷的信任,得不到实现理想的机会,这使他感到悲愤不平,在这首诗中,他把自己的悲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他直抒胸臆,说自己虽然年迈力衰,独处荒村,但天地神明可以鉴察我一片孤忠,他借景抒情,用想象中的上林苑春草和洛阳宫夜月来反衬现实中的荒凉和颓垣断壁,他自比苏武和张巡,表达了自己未能像他们一样为国捐躯的遗憾和悲愤,他直抒胸臆,说自己本该抱恨而死,但年老多病,已无法为国请缨了,这种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自比古人的手法,使这首诗具有雄浑豪放、深沉悲壮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挥戈北上,收复失地,但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主和派的投降政策使他的理想化为泡影,陆游晚年闲居山阴时,仍念念不忘收复失地,但此时的他已年老多病,壮志难酬,在这种背景下,他创作了《书愤五首》这组诗,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二首,通过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自比古人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朝廷腐败无能、主和派投降政策的愤慨和对收复失地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