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乐名教篇
魏晋·嵇康
猗欤上皇,抱朴独善。
恬淡清虚,沈静顺天。
遣智遗形,黜聪弃权。
背荣向朴,应物自然。
含真履规,反朴归真。
养素全真,道成德备。
逍遥一世之上,睥睨天地之间。
不受当时之责,永保性命之期。
纵使身没而道存,况复显名于后世哉!
故曰:道之真,以治身;
其绪余,以为国家;
其土苴,以治天下。
由此言之,道何为而不有哉?
夫名教之美,有章有体,
立言垂教,足以化俗成治。
故孔氏叹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信哉名教有乐地,白首不入无功乡。
作者及朝代
作者:嵇康
朝代:魏晋(三国至两晋时期)
作者简介
嵇康(224年-263年,一说223年-262年),字叔夜,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嵇康自幼聪颖,博览群书,广习诸艺,又喜爱老庄学说,身长七尺八寸,容止出众,后娶长乐亭主,拜郎中,迁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他崇尚老庄之道,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政治主张,不满司马氏集团篡权专政的黑暗统治,因而遭到杀害,时年四十岁,嵇康善文,工于诗,风格清峻;又精于音律,尤善弹琴,著有《琴赋》《声无哀乐论》等。
译文
啊,上古的圣人,他们秉持淳朴,独善其身。
他们恬淡清虚,沉静地顺应自然。
抛弃智巧,忘却形骸,摒弃聪明,放弃权势。
背离荣华,趋向质朴,顺应万物,自然而然。
他们内含纯真,遵循规律,回归质朴的本真。
修养素朴,保全纯真,道行圆满,德行完备。
逍遥于一世之上,睥睨于天地之间。
不受当时的责难,永保生命的期限。
即使身体消亡而道义永存,更何况还能在后世显名呢!
所以说:道的真谛,在于修身养性;
它的余绪,可以用来治理国家;
它的糟粕,也可以用来治理天下。
由此说来,道哪里会没有用处呢?
名教的美好,有章可循,有体可依,
立言垂教,足以改变风俗,成就治理。
所以孔子感叹说:“改变风俗,没有比音乐更好的了。”
确实啊,名教之中有快乐的境地,到老也不进入那没有功劳的乡土。
释义
本诗主要阐述了嵇康对于名教与自然的关系的看法,他认为名教(即儒家礼教)虽然有其美好之处,能够立言垂教,改变风俗,成就治理,但更重要的是要遵循道的真谛,回归质朴,修身养性,他强调名教之中也有快乐的境地,但不应为了功名利禄而迷失自我,到老也不应进入那没有功劳的乡土。
赏析
嵇康的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名教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他既看到了名教的美好之处,又强调了回归自然、修身养性的重要性,诗中通过对上古圣人的描绘,表达了对质朴、自然生活的向往,他也对名教进行了批判,认为不应为了功名利禄而迷失自我,整首诗语言清峻,意境深远,体现了嵇康独特的思想风格和文学才华。
创作背景
嵇康生活在魏晋时期,这是一个政治动荡、社会混乱的时代,司马氏集团篡权专政,对士人进行残酷的迫害,嵇康作为一位有思想、有才华的士人,对司马氏集团的黑暗统治深感不满,他崇尚老庄之道,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政治主张,希望通过回归自然、修身养性来摆脱现实的束缚,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他对名教与自然关系的看法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