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叹世
唐·杜荀鹤
拾遗大欠修行力,小吏相轻尚动心。
白发满头归未得,青山何处是知音。
作者简介
杜荀鹤(约846年—约904年),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晚唐诗人,他出身寒微,早年曾隐居庐山,后游历各地,曾数次参加科举不第,晚年依附于镇海节度使钱镠,任从事等职,杜荀鹤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同情民生疾苦,语言质朴自然,风格清新明快,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作为朝廷的拾遗官(负责谏言的官职),我还欠缺足够的修行和毅力;即便是小小的官吏也轻视我,但我心中仍有所触动,满头白发却未能归隐山林,这世间的青山绿水,哪里才是我的知音所在呢?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仕途不顺、怀才不遇的感慨,首句“拾遗大欠修行力”自谦地表示自己在为官谏言方面还有所欠缺,这里的“修行力”可以理解为道德修养和为官的能力;次句“小吏相轻尚动心”则揭示了官场中的世态炎凉,即便是小吏也轻视他,但诗人内心仍有所触动,不甘沉沦,后两句“白发满头归未得,青山何处是知音”则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归隐无门的无奈和对知音难觅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仕途的失望和对归隐的向往,首句自谦,次句揭露官场现实,后两句则抒发个人情感,层次分明,情感真挚,诗人通过对比“拾遗”与“小吏”的态度,以及自己“白发满头”却未能归隐的现状,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无奈与悲哀,诗人以“青山何处是知音”作结,既表达了对知音难觅的感慨,也寄托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杜荀鹤的仕途经历有关,杜荀鹤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参加科举不第,晚年虽依附于钱镠,但并未得到重用,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可能对自己的仕途产生了深深的失望和无奈,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诗中“拾遗大欠修行力”可能是诗人对自己未能充分施展才华的自责,“小吏相轻尚动心”则揭示了官场中的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而“白发满头归未得,青山何处是知音”则表达了诗人对归隐无门的无奈和对知音难觅的深深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