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晚晴
宋·陈与义
深院无人锁苍苔,小轩风定竹声哀。
云收忽见北山雪,月落正闻西寺钟。
独坐幽篁里,闲吟暮雨诗。
林梢烟似带,湖面镜初磨。
(注:原诗中“独坐幽篁里,闲吟暮雨诗,林梢烟似带,湖面镜初磨。”四句为后人添加或误传,非陈与义原句,但“云收忽见北山雪,月落正闻西寺钟”确实出自陈与义之手,且为《晚晴》一诗中的名句,为保持完整性,此处仍列出全诗形式,但分析时以名句为主。)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陈与义(1090年-1138年),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洛阳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词人、散文家。
朝代:宋代
作者简介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文学家,诗歌成就尤高,是江西诗派“三宗”之一(其余二宗为黄庭坚、陈师道),著有《简斋集》,他早年曾得到苏轼的赏识,但仕途坎坷,经历了北宋末年的战乱和南宋初年的动荡,其诗歌风格也因此而多变,既有豪放不羁的一面,也有深沉哀婉之情。
译文
(针对名句部分)
云散去后,忽然看见了北山的积雪;月亮落下时,正好听到西寺的钟声。
释义
这两句诗描绘了傍晚时分云散月明、雪映山峦、钟声悠扬的宁静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幽远的意境。
赏析
“云收忽见北山雪”一句,通过“云收”与“忽见”的对比,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瞬息万变,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某种期待或惊喜,北山的雪,在云散之后突然映入眼帘,如同生活中的意外之喜,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
“月落正闻西寺钟”一句,则通过月落与钟声的交织,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月落象征着夜晚的降临,而西寺的钟声则打破了夜的寂静,为这幅画面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庄严,两句诗共同构成了一幅动静相宜、意境深远的晚晴图景。
创作背景
陈与义创作《晚晴》这首诗时,正值北宋末年或南宋初年,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仍,诗人身处乱世之中,内心充满了对和平与安宁的向往,这首诗通过描绘傍晚时分的宁静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诗中的“北山雪”和“西寺钟”也寓意着诗人内心的坚韧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能保持一颗平和而坚定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