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居杂诗
唐·杜荀鹤
种瓜溪父时时见,卖药壶公处处同。
云起半岩龙出没,雨余一径虎行踪。
前村酒熟家家醉,后夜风凉树树空。
野老逢人浑不语,笑开茅屋煮新红。
作者简介
杜荀鹤(约846—904),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晚唐诗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出身寒微,早年曾数次应进士试不第,后隐居九华山,以诗为业,他的诗作多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社会黑暗,风格质朴自然,语言清新流畅,在晚唐诗坛上独树一帜。
译文
溪边的农夫时常可见他们在种植瓜果,卖药的壶公(泛指行医卖药之人)则随处可见,彼此相似,云雾缭绕的半山腰,仿佛有龙在时隐时现;雨后的小径上,留下了老虎的足迹,前村的酒已酿熟,家家户户都在沉醉之中,后半夜的风吹过,树木间显得空空荡荡,山野中的老人遇见人也不说话,只是笑着打开茅屋的门,煮上新采的茶叶。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隐居山中的所见所感,通过“种瓜溪父”与“卖药壶公”的形象,展现了山中居民生活的平凡与质朴,云雾、虎踪等自然景象的描绘,增添了山居生活的神秘与野趣,而“前村酒熟”与“后夜风凉”则勾勒出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以“野老逢人浑不语,笑开茅屋煮新红”作结,展现了山野老人的淳朴与热情,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满足与享受。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居生活画卷,诗人通过对山中人物的刻画和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山居生活的宁静、质朴与和谐,诗人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诗中“种瓜溪父”与“卖药壶公”的形象,不仅具有代表性,也富有象征意义,他们代表了山中居民的勤劳与善良,也体现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赞美。
创作背景
杜荀鹤一生仕途不顺,晚年隐居九华山,过着清贫而宁静的生活,这首诗正是他在隐居期间所作,反映了他对山居生活的真实感受与深刻体验,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满足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也体现了晚唐诗坛上追求自然、质朴诗风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