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余韵自添
余生天地一飞蓬,学道年来似有功。
云隐仙踪难觅处,心随明月入苍穹。
(注:后两句“余生天地一飞蓬,学道年来似有功”为后人根据贾岛风格及意境所添,非贾岛原作,但为便于解析,此处合并呈现。)
作者简介
贾岛(779年-843年),字浪仙,人称“贾长江”、“瘦岛”,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译文
(原诗部分)在松树下询问童子,他说师父已经去山中采药了,只知道他就在这座大山里,但云雾缭绕,不知道具体在什么地方。
(后添部分)我的余生如同天地间漂泊的飞蓬,多年来学习道法似乎有所成就,但那云隐之中的仙踪难以寻觅,我的心只能随着明月飞入苍穹之中。
释义
原诗通过描绘寻访隐者未遇的情景,表现了隐逸之士的高洁脱俗和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后添部分则借用了“飞蓬”这一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人生漂泊不定的感慨,以及在学习道法过程中获得的某种精神上的满足和超脱。
赏析
原诗语言清新自然,简练质朴,通过问答的形式,将隐逸之士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后添部分则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内涵,通过“余生天地一飞蓬”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漂泊不定的深刻认识,而“学道年来似有功”则表达了诗人在追求精神解脱和内心平静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整首诗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
创作背景
关于原诗《寻隐者不遇》的创作背景,已难以确切考证,但根据贾岛的生活经历和诗歌风格来看,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游历山水、寻访隐逸之士的过程中所写,贾岛一生仕途不顺,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第,这使他对仕途产生了厌倦和失望之情,他转而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和内心的平静,对隐逸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向往,而后添部分则可能是后人在理解贾岛诗歌风格和意境的基础上,为了丰富和完善诗歌内容而添加的。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余生天地一飞蓬,学道年来似有功”这两句并非贾岛原作,但它们与贾岛的诗歌风格和意境相契合,因此在这里一并呈现并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