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鹧鸪天·西都作
宋·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
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
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别本另有一联:
散怀丝管繁华地,寄傲江湖浩荡天。
(注:此联在部分版本中作为该词的补充或变体出现,非原词正文部分,但广泛流传。)
作者及朝代
作者:朱敦儒(1081年-1159年)
朝代:宋代
作者简介
朱敦儒,字希真,号岩壑,又称伊水老人、洛川先生,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南宋初年词人,早年以清高自许,不愿出仕,后虽曾入朝为官,但仕途不顺,晚年退隐江湖,其词作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不羁之作,也有婉约细腻之篇,以抒发个人情感与人生哲理见长。
译文
(针对原词部分进行翻译,因“散怀丝管繁华地,寄傲江湖浩荡天”非原词正文,故在此不做直接翻译)
我本是天上掌管山水的郎官,上天赋予了我疏放不羁的性格,我曾批过支配风雨的手令,也多次上奏留住彩云,借取明月,上万首诗篇,上千杯酒,何曾把权贵们放在眼里?就算那美玉砌成的楼宇,黄金装饰的宫殿,我也不愿回去,只想插一枝梅花,陶醉在洛阳城中。
释义
此词表达了作者超脱世俗、不拘小节的高洁情怀,通过自述身份为“清都山水郎”,展现了其追求自然与自由的精神境界,批风支雨、留云借月等夸张手法,进一步强化了其超凡脱俗的形象,而“诗万首,酒千觞”则是对其才华横溢、放浪形骸生活的写照,最后以不愿回归权贵世界,宁愿插梅醉洛阳作结,体现了作者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志向。
赏析
“散怀丝管繁华地,寄傲江湖浩荡天”这一联,虽非原词正文,却深刻反映了朱敦儒的人生态度和审美追求,在繁华喧嚣的都市中,他能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淡泊,不为世俗所累;而在浩渺无垠的江湖之上,他又能寄托自己的傲骨与豪情,享受那份自由与不羁,这种既能在红尘中保持清醒,又能在自然中寻得慰藉的生活态度,正是朱敦儒词作中常见的主题。
创作背景
朱敦儒生活在南宋初年,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的时代,虽然他曾有机会步入仕途,但仕途的坎坷与官场的腐败让他心生厌倦,他选择了退隐山林,以诗词为伴,寄情山水之间,这首《鹧鸪天》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既是作者对自我身份与人生追求的宣言,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超脱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