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咏史
朝代:清代
作者:赵翼
泗滨乐石应如旧,谁勒中原第一勋?
往事悠悠随逝水,雄心勃勃付荒村。
千秋事业书青史,百代兴衰叹白门。
莫向尊前争醉态,且将心事付沙鸥。
作者简介
赵翼(1727年-1814年),字云崧,一字耘松,号瓯北,又号裘萼,晚号三半老人,清代文学家、史学家,江苏阳湖人(今江苏常州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进士,授编修,历官贵州镇远知府、两广总督姚元之幕僚等,晚年主讲安定书院,长于史学,考据精赅,论诗主“独创”,反摹拟,五、七言古诗中有些作品,嘲讽理学,隐寓对时政的不满之情,与袁枚、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所著《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
译文
泗水之滨的乐石应该还像旧时一样,但谁能在这中原大地上立下第一功勋呢?往事悠悠,如同流逝的河水一去不复返,曾经的雄心壮志也只能付诸荒凉的村落,千秋万代的事业都被记载在青史之中,百代的兴衰让人在白门(南京的别称)前叹息,不要在酒席前争抢醉态,还是将心事寄托给沙洲上的鸥鸟吧。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泗滨乐石和中原大地的历史变迁,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追忆和对历史兴衰的感慨,首句以泗滨乐石为引子,暗示历史的悠久和不变,而次句则提出谁能立下中原第一功勋的疑问,引发对英雄人物的思考,后两句则通过对往事和雄心的描绘,以及对青史和兴衰的感叹,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无奈和对个人心事的寄托。
赏析
这首诗在表达上运用了丰富的历史典故和生动的意象,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沉的历史感和浓厚的文化气息,首句以泗滨乐石为引子,既点明了历史的悠久和不变,又暗示了历史的见证和记录,次句则通过提出谁能立下中原第一功勋的疑问,引发读者对英雄人物的思考和追忆,后两句则通过对往事和雄心的描绘,以及对青史和兴衰的感叹,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无奈和对个人心事的寄托,整首诗在表达上既深沉又含蓄,既富有哲理又充满情感,是一首优秀的咏史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赵翼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感悟有关,作为一位史学家和文学家,赵翼对历史的变迁和英雄人物的命运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感悟,他通过描绘泗滨乐石和中原大地的历史变迁,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追忆和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他也可能通过这首诗来寄托自己的心事和情怀,表达对历史变迁的无奈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下,这首诗可能反映了清代中期社会的动荡和变革,以及人们对历史、英雄和命运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