怜渠亦复解人意,来宿庭树不待笼。出自哪首诗?

梦梦86个月前

诗词原文

鹦鹉

唐·白居易

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嘴渐红。

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

怜渠亦复解人意,来宿庭树不待笼。

作者及朝代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人民诗人”,白居易的诗作常常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译文

陇西的鹦鹉被带到了江东,经过多年的饲养,它的嘴巴渐渐变得鲜红,我常常担心它会思念故乡而想要飞走,所以先剪短了它的翅膀;每次喂食时,我都会暂时打开笼子,人们虽然喜欢它的巧言妙语,对它感情深重,但鹦鹉却仍然怀念着高飞在天的自由,它也懂得人的心意,于是晚上便飞到庭院中的树上栖息,不再需要笼子了。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写一只鹦鹉的生活和心境,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束缚、人与动物之间情感交流的深刻思考,鹦鹉虽然被人类饲养得很好,但内心仍然向往着自由飞翔的生活,它也懂得人的心意,表现出一种聪明和通人性的特质。

赏析

这首诗以鹦鹉为题,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鹦鹉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诗人通过“怜渠亦复解人意,来宿庭树不待笼”等诗句,展现了鹦鹉聪明伶俐、善解人意的形象,诗人也借鹦鹉之口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整首诗语言平实易懂,情感真挚动人,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艺术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白居易的个人经历和情感有关,作为一位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的诗人,白居易在创作过程中往往能够敏锐地捕捉到生活中的细节和情感变化,这首诗可能是在他观察到一只鹦鹉的生活状态后,有感而发创作而成的,通过这首诗,诗人不仅表达了对鹦鹉的怜爱和关注,也寄托了自己对自由、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和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