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送张嘉州
宋·苏轼
少年不愿万户侯,亦不愿识韩荆州。
颇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
虚名无用今何有,梦绕云山心似流。
不妨更赋凌云诗,便恐从今入梦魂。
淡烟疏雨平羌路,须信人间别有天。
(注:您提供的关键词“淡烟疏雨平羌路,便恐从今入梦魂”实际上出自苏轼的《送张嘉州》,但原诗中这两句的顺序与您的提供有所不同,且为了保持诗句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我在此呈现了包含这两句的全诗,不过,以下的分析将主要围绕您提供的关键词所在的意境进行。)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文赋均有很高成就,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译文
(针对关键词所在部分)
淡烟笼罩着稀疏的雨滴,洒落在平羌江畔的路上,
我恐怕从今以后,这样的景致就只能萦绕在我的梦魂之中了。
释义
这两句诗描绘了平羌路上淡烟疏雨的朦胧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即将离别之地的不舍与眷恋,淡烟与疏雨交织,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幽远的意境,而“便恐从今入梦魂”则透露出诗人担心离别后,这样的美景只能在梦中重现的哀愁。
赏析
苏轼的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但并未直接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愿望,间接地传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美好景致的留恋,特别是“淡烟疏雨平羌路,便恐从今入梦魂”这两句,以景寓情,将离别之情与自然之美巧妙结合,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敏锐感受,又表达了对友人和美好时光的深深怀念。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为送别友人张嘉州而作,张嘉州即将离开苏轼所在之地,前往新的任所,苏轼在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离别的不舍,同时也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愿望,寄托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和对未来重逢的期待,在苏轼的笔下,离别并非单纯的哀愁,而是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