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访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安得此友常过门,一语不交倾数斗。
(注:“安得此友常过门,一语不交倾数斗”并非贾岛原诗中的句子,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其融入并构造了一首假想的组合诗,以进行后续的解析。)
作者简介
贾岛(779年-843年),字浪仙,唐代著名诗人,人称“贾长江”,他一生仕途坎坷,曾做过长江主簿,故又称“贾长江”,贾岛的诗风清峭瘦硬,以苦吟著称,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他善于通过刻画入微的细节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作品多写荒凉枯寂之境,抒发凄苦之情。
译文
(整首诗译文,但重点解析“安得此友常过门,一语不交倾数斗”两句)
在松树下询问童子,他说师父去山中采药了。
只知道他在这座山里,但云雾缭绕不知道具体在哪里。
我闲居在这里,邻居很少,一条长满杂草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园子。
鸟儿栖息在池塘边的树上,和尚在月光下敲着门。
走过桥去,眼前是原野的景色,移动石头,仿佛触动了云层的根基。
我暂时离去,但还会再来这里,我们幽静的约定不会违背。
多么希望能有这样一位朋友常常来访,即使不说话,也能彼此心意相通,倾诉无数的心事。
释义
“安得此友常过门,一语不交倾数斗”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真挚友情的渴望,他希望能有这样一位朋友,能够经常来访,即使两人之间不需要言语交流,也能通过心灵的默契,倾诉出彼此心中的千言万语,这里的“倾数斗”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形容两人之间的情感深厚,可以倾诉出无数的心事。
赏析
这两句诗以简洁而深情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真挚友情的向往,在诗人的笔下,友情被赋予了极高的价值,它超越了言语的束缚,成为了一种心灵上的默契和共鸣,这种友情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来修饰,也不需要频繁的交往来维持,它就像一股清泉,静静地流淌在诗人的心田,给予他无尽的慰藉和力量。
创作背景
虽然“安得此友常过门,一语不交倾数斗”并非贾岛原诗中的句子,但我们可以假设这是他在某个时期对友情的深刻感悟而创作的,贾岛一生仕途不顺,生活清贫,但他对友情的珍视却从未改变,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自己闲居的生活场景和对友情的向往,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友情的深刻思考,这种思考不仅体现了他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对友情的普遍追求和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