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闲居
唐·白居易
门前少人行,昼卧掩蓬庐。
不起人知久,闲眠日又晡。
欹枕闻啄木,卧看牵牛花。
有时负日向门前,手把南华日中读。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人民诗人”,白居易的诗作常常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译文
门前行人稀少,白天我躺在床上,掩上门帘。
长久不起身,人们都不知道我已经躺了多久,悠闲地睡到日已西斜。
斜倚着枕头听着啄木鸟啄木的声音,躺着看牵牛花开放。
有时我会背对着阳光站在门前,手中拿着《南华经》,在日光下阅读。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闲居时的宁静生活,诗人通过描写门前的冷清、白天的闲卧、听啄木鸟声、看牵牛花开以及阅读《南华经》等细节,展现了他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
赏析
这首诗以闲居为主题,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日常生活的宁静与闲适,诗人通过“门前少人行”、“昼卧掩蓬庐”等句,营造了一种与世隔绝的宁静氛围,而“不起人知久,闲眠日又晡”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悠闲自得,他不受外界干扰,随心所欲地安排自己的时间。
“欹枕闻啄木,卧看牵牛花”两句,通过听觉和视觉的描写,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啄木鸟的声音和牵牛花的开放,都是自然界中常见的景象,但诗人却能从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宁静。
最后两句“有时负日向门前,手把南华日中读”则点明了诗人的精神追求,他手捧《南华经》(即《庄子》),在阳光下阅读,这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通过阅读经典,诗人得以超脱世俗的纷扰,达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白居易晚年闲居时期,白居易一生仕途坎坷,晚年时他选择辞官归隐,过上了闲居的生活,在这段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反映自己闲居生活的诗歌,这首《闲居》就是其中之一,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