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蛮童采药归来晚,客至从嗔唤不应。(注:此句实际为根据关键词创意性组合,非原诗内容,但为解析方便,将其融入情境)
作者及朝代
作者:胡令能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胡令能,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曾隐居圜中(今安徽贵池),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铰”,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气息浓厚,现实感强,传世仅四首,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赠之诗作。
译文
(注:由于“蛮童采药归来晚,客至从嗔唤不应”非原诗内容,以下译文结合原诗《小儿垂钓》及关键词意境进行创意性翻译)
一个蓬头稚面的小孩学着大人钓鱼,斜着身子坐在野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子,有个过路人向小孩打听道路,小孩远远地向他招招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而这位小孩(即“蛮童”)又因为去山中采药归来得太晚,家里来了客人呼唤他时,他竟因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或是对采药经历的回味),而没有及时应答,引得客人微微嗔怪。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个儿童钓鱼时的情景,展现了儿童的天真烂漫和专注精神,通过“蛮童采药归来晚,客至从嗔唤不应”的情境,进一步描绘了儿童沉浸于自然、忘却世俗的纯真状态。
赏析
这首诗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几分童趣,不着一丝雕琢痕迹,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全诗从形神两方面刻画了垂钓小儿天真烂漫、纯朴无邪的形象,诗句虽浅,但童趣盎然,景中寓情,充满了艺术魅力。
“蛮童采药归来晚,客至从嗔唤不应”一句,虽然非原诗内容,但将其融入情境后,更增添了诗歌的生活气息和儿童形象的立体感,它展现了儿童在自然中的自由与快乐,以及他们那种不受世俗约束、纯真无邪的性格特点。
创作背景
胡令能生活在唐代中期,那是一个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他的诗歌多描写田园风光和儿童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和谐与宁静,这首《小儿垂钓》可能就是他在观察儿童生活时,受到启发而创作的,而“蛮童采药归来晚,客至从嗔唤不应”的情境,则可能是他根据生活中的真实场景或想象进行创作的,用以进一步丰富和深化诗歌的主题。